常武地区三大诚信人物(季札恽代英冯仲云)之一——恽代英烈士
(张尚金)
“人无信不立”,中国号称礼仪之邦,这个“诚”正是中华礼仪的核心精神之一。《中庸》上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实是指言行与内心一致,不虚假。诚信即诚实守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也是行为主体应当具有的基本的德性和品德。在传统的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诚信是维持人际关系基本的伦理关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是市场交往的契约性本质在道德上的体现。“诚实”更多地指在市场交往中真实无妄地提供相关信息,“守信”更多地指对自己承诺的契约承担责任。建设现代的社会诚信体系,应继承和弘扬传统的诚信伦理。2009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常州人文始祖、中国诚信第一人季札诞辰2585年之际,常州市武进延陵季子研究会和常州武进地方文献研究成立始,连续七年,坚持开展诚信的教育活动。对常武地区民间传流的从古至今最突出的三大诚信人物:季札“徐墓挂剑、恽代英为亡妻“守义十年”、冯仲文为坚持十四年抗日斗争夫妻分离十二年“忠于爱情”的诚信故事,于2010年季札的生日,分别由徐敏、王国新、冯凤作了宣讲。在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共中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笔者认为:常武地区这三位诚信人物,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英典范。季札是中国道德文化开创者之一,提倡践行诚信第一人;而恽代英和冯仲云是中国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中的道德楷模、诚信典范。为纪念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子、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和优秀党员、政治活动家、著名的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诞辰120周年,笔者特写此文以示缅怀。
(一)
恽代英从小就立下“公德、公心、诚心、谨慎、谦虚、服从、礼貌、利他,以上八端,皆吾人从事社会事业所应有之德行”。后来在革命的磨练中更加成熟,他短暂真实而光辉的一生,证实他是“好学笃行”、“立德、立功、立言”,在“诚信”上下大功夫的“圣人”(有的学者认为:人分圣人、贤人、好人、常人、小人)。所以周恩来在他牺牲后亲笔题词:“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实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林伯渠同志题词为“伟大的中华名族最优秀的儿子,中国共产党最卓越的领导者恽代英同志不死”。叶剑英同志题词称代英同志为“青年模范,人民英雄”。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前夕,在要不要起义的问题上,被恽代英恼怒批评的张国焘都认为:恽代英平时是个正直有礼貌的人,向来说话和气,对人友善,无私怨,无野心,在共产党人中素有“甘地”之称,今天怎么也这样激动?这样坚毅的精神是多么可贵,相形之下,觉得自己在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滋面前那种唯唯诺诺又是多么卑微可怜。
恽代英守信重义,坚持原则,终生践行信念等方面的优秀品质,无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充满了诚信的光芒,给人以震撼的力量。例如在少年求学时,为不失信于老师,他就冒着特大暴雨,如约赶到时任老河口邮政局长的罗衡甫那里学习英语,罗局长对此深受感动,对恽代英器重万分。又如青年时期妻子沈葆秀不幸死于难产,他为亡妻守义长达十年之久。十年后,他在武昌珞珈山亡妻坟前说:“葆秀,你离开人间已有十年,我为你守义守了十年,古今强迫女人守节我坚决反对,而我为你守义,却是心甘情愿的。我要给那些歧视妇女,不守信的人看看,人间还有真情在”。再如1918年夏天,恽代英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武汉中华大学,校长陈时聘恽代英任中学部主任。有一次陈校长要求恽代英接受三名落榜学生,并说这是这是他应赵均腾先生拜托交办的(赵均腾先生是民国的开国元勋,时任师长,与校长陈时是世交)。恽代英铁面无私,硬是坚持考试录取,不拘私情,并明确表示为对学校和学生负责,宁可牺牲自己不能牺牲品格。更感人的是他还拿出所有积蓄和薪金创办书社,培养革命人才。后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教官时,他经常用“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这副对联教导学员,他自己节衣缩食,把每月260元职务收入全部用作中共党费。在农村工作时历尽艰辛,民众称他为“穿破长衫的大官”。
(二)
恽代英在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在守义十年后已和葆秀的妹妹葆英结婚,组织安排他夫妻俩一起在香港做非常危险的地下工作,恽代英有一段对妻子的谈话,深刻反映了他“公正”、“诚心”、“利他”的人生价值观。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生方式。书呆子,没有生活乐趣;浪荡子,不懂生活乐趣;他们把占有当幸福,把肉麻当有趣。有些人只有躯壳,没有灵魂,只能算是行尸走肉;有的人只有个漂亮脸蛋,打扮得花枝招展,只能叫衣架饭囊…… 。是我们的幸福观决心献身为人类解放的最庄严的事业,而这个事业是长期的、艰巨的,我们就先要解放自己。我们就要以苦乐,以苦为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是贫贱夫妻,我们看王侯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我们不怕穷,不怕苦,我们要安贫乐道。这个道,这是革命理想。为了落实它而斗争,就是最大的快乐。我们在物质上虽然贫穷,但精神上却十分富有。这种思想、情操、乐趣,是有些人无法理解的。你已从斗争中得到了乐趣,就是已经摆脱了那种陈腐的、庸俗的低级趣味,这就是一大胜利……。笔者认为:当然,现在已处于改革开放年代,物质生活普遍有了改善,我们不能机械地去理解恽代英说的“安贫乐道”,但保持发扬共产党人的理想情操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仍十分必要。我认为以上言行,充分说明了恽代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恽代英在革命的一生中深得同志们的信任。例如 福建省召开了第二次中共代表大会,大会恳求中央把恽代英留在福建工作。要代英当省委书记的想法,首先是由省委书记罗明提出来的。因为罗明对代英比较了解,1926年“三•二〇”中山舰事件前后,他们曾一起在广州文明路的共青团省委睡竹板床。恽代英在黄埔军校、武汉军校的业绩,他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广州暴动的献身精神,他在中国青年和福建青年中的影响等等,尤其是毛泽东对恽代英的高度评价,罗明是十分清楚的。在1929年2月,党中央写信(被称为“中央二月来信”)要求朱德、毛泽东离开红军,到中共中央工作。这封信是在当时共产国际对中国农村斗争的武装割据的作用估计不足,认为红军只能分散存在,如果集中,容易被敌人消灭,并且会妨害老百姓利益,所以要求高级干部离开红军,并且提出要调红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去莫斯科学习的情况下发出的。红四军4月3日收到此信,毛泽东于5月回信,认为中央来信“对客观形势及主管力量的估量,都太悲观了”,并表示不同意离开队伍,但同时也表示“中央若因别的需要朱、毛二人改换工作,望即派遣得力的人来。我们的意见,刘伯承同志可以任军事,恽代英同志可以任党及政治,两人如能派得来,那是胜过我们的。”后来中央没有坚持要朱毛离开红军,所以恽代英当然也没有去红四军。
(三)
曾担任过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的恽代英,是时任中央组织部长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他在和立三路线的斗争中,遵守纪律,服从大局,英勇牺牲,成为共产党人的道德典范。代英从福建回来后,没有得到休息不断地和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作斗争,一方面在会议上进行说理、辩论;一方面还要各处奔走,冒着危险到工厂和贫民窟去调查访问,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对党的政策的反应。李立三在《红旗》上连续发表他的论革命高潮的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继续受到恽代英的抵制和批判。李立三感觉到恽代英留在中央机关对贯彻他的意图和措施极为不利,就给代英戴上了“取消派”、“调和主义”、“右倾机会主义”等大帽子,并利用他在中央掌握的权力,免去了代英在中央担负的职务,把他贬为上海沪东区委书记,命令他立即搬到闸北去成立沪东区行动委员会,动员工人罢工,准备建立工人武装,占领上海,恽代英坚持已见,毫不屈服,他对职位高低不足介意,明知自己是敌特重点搜捕对象,不熟悉沪东情况,眼睛又深度近视,随时都有被捕的危险。他声明服从组织决定,但保留自己的意见,沈葆英对他说“想不通”,恽代英说:“有意见以后再说,党的决定必须执行”。在这艰难的时刻,恽代英他信守党的纪律,不能对基层同志谈论中央的斗争,无法表达他反对李立三错误路线的明确观点。他既不愿在基层为立三路线推波助澜,但又不能给基层同志的工作热情、斗争勇气泼冷水。在最困难的关头,代英曾对沈葆英说:“四妹,困难,困难啊!党的事业现在处在困难的关头。群众在受难,在流血。为了让群众尽量少流血,我不能临阵脱逃。我完全理解我现在所处的地位。死,我早已参透了。十多年前,我对二姐说过,要和她生同室,死同穴。那时候,我的心目中,只有家庭和妻子。她死了,我有点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我带着她的照片,在她的坟头捶胸顿足,流连忘返。我在向她一个人表达我的满腔赤诚,一片痴情。想想看,这是多么狭小的感情啊!现在看来虽然可笑,但我并不后悔,我是真诚的。”他望着窗外,无限感慨地说:“十多年来,我经历了革命战争、南昌起义、行军、罢工、地下斗争,多少同志在我眼前倒下了,真是尸骨如山,血流成河啊!想想这条血染的道路,想想那些熟悉面孔,我越来越感到自己肩头责任的重大。只要还活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把烈士们丢下的旗帜继续撑下去。”他深情地说:“你还记得我们在洪山上凭吊施洋墓的情景吗?早些年,我对施洋不够理解,他为革命捐躯,给我很大的震动!萧楚女培养、教育了一代青年,但他只活了34岁,就被敌人杀害了。他遗憾吗?我相信,他是死而无怨的,半年以前,澎湃和杨殷献出了生命,是千百万烈士的鲜血换来了革命的大好局面。但是,现在有的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顾及上海主客观力量的对比,梦想现在就占领上海,把群众推入冒险主义的血海。在这种时刻,怎么办呢?我是为了尽量减少群众流血牺牲,才挑起了这副担子的。我不能力挽狂澜,只能献身堵口。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今天,偌大个中国,就是一座暗无天日的地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想,血不会白流的。革命烈士的血,能够增长同志的智慧,擦亮勇士的眼睛。但愿人们能够从血的代价里很快地醒悟过来,我们的事业还是有希望的。我为此而献身,也是死得其所!”5月6日他不幸被捕,恽代英就义前,在牢房拿起毛笔,面对白墙,写下了不朽的绝笔“浪迹江湖忆旧游,古人生死各千秋,已摒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表达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以至于15年后,李立三同志在1956年中共“八大”会议上检讨说:“这种猖狂的主观主义表现在组织上就成为强烈的宗派主义,造成了党内极不正常的状态,甚至使一些优秀干部遭受牺牲,例如,恽代英同志的牺牲,使我至今每一想起就感觉非常痛心……这表明这种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的作法,不仅是一种严重的政治错误,而且造成了对革命的犯罪行为。”
(作者:原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市县指导处处长,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武进县志》总纂、常州市武进地方文献研究会会长、季子网站站长)
资料来源:《辞海》(229页)、《恽代英传》(中国青年出版社)、《开创广义方志学之我见——张尚金文论集》(珠海出版社)、《季子高风百代传 武进诚信典范多—武进名贤季札、恽代英、冯仲云诚信事迹介绍》冯凤【《武进文史研究》总第四期(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