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搜索
首页
HOME
新闻
XINWEN
文库
WENKU
图库
TUKU
  中华延陵季子数据库
ZHONGHUAYANLINGJIZISHUJUKU
 影音
YINGYIN
  武进地方文献
WUJINDIFANGWENXIAN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电子书
季子贤声传千古(朱福田)
发布日期:2012-09-25 15:03:17

  季札(公元前576年一公元前484年),是有史可稽的常州武进第一人,史称“延陵季子”,距今2500多年。他的让国、挂剑、观乐、守礼等典故皆为千古美谈。

  商朝末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周太王)有3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之子姬昌被太王认为将来最能继承发扬周的事业,因此,想把王位传给季历,然后再传给姬昌。大哥泰伯、二哥仲雍知道父亲的意图后,就带领一批人从黄河流域(今陕西一带)千里跋涉,迁移到江南太湖流域。他们“断发文身”,融入当地土著居民中,以北方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建立了勾吴小国。泰伯无子,死后由其弟仲雍继承了吴国王位,传到第18代寿梦时,已成为中兴称霸的大王了。寿梦有4个儿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季札博学多才,豁达贤能,寿梦想传位于他。但季札认为:传位嫡长乃礼法所定,“礼之大节不可乱也”,坚持不受王位。几位兄长为了让季札今后能名正言顺地继位治国,采取其父寿梦生前提出的兄传位于弟的办法,但季札不想为王位所羁,认为富贵名利犹如秋风,非我所求。为躲避继位,屡屡“弃室而耕”,或外出隐居。他首次让位于兄长诸樊,诸樊去世前对弟弟馀祭说:“必以国及季札。”季札不受。公元前547年(馀祭元年),吴王馀祭只好册封延陵为季札秉邑,封为侯,封地大约涵盖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馀祭17年后去世,立弟弟馀昧为王。4年后,馀昧又去世,去世前又要把王位让于季札。《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记载道:“季札让,逃去,曰:‘吾不受位,明矣。昔前君有命,已附子臧之义。洁身清行,仰高履尚,唯仁是处。富贵之于我,始秋风之过耳。’遂逃归延陵。吴人立馀昧之子州于,号为吴王僚也。”季札三让国位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传为佳话。

  公元前544年(馀祭4年),季札代表吴国出使北方诸国。他途中经过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款待。两人意气相投,谈古论今,十分融洽。几天后,季札要离开徐国继续赶路,徐国国君设宴为季札送行。宴席上不但有美酒佳肴,还有优雅动听的音乐,这一切令季札十分陶醉。酒到兴处,季札起身,抽出佩剑,边歌边舞,以表示对徐国国君的感谢。季札的佩剑不是一般之物,剑鞘精美大方,上面雕刻着蛟龙戏珠的图案,镶嵌着上等宝石,剑锋犀利,寒光闪闪,令人不寒而栗。徐国国君禁不住连声称赞:“好剑!好剑!”季札看得出徐国国君非常喜欢这把宝剑,便想将这把剑送给徐国国君作纪念。可是,这是出使前吴王赐给他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它,才能被接待,现在出使任务还没完成,怎能把剑送人?徐国国君心里也明白季札的难处,尽管十分喜欢,却始终没有说出来,以免让季札为难。临别之时,徐国国君又送给季札许多礼物作为纪念。季札对徐国国君的体谅非常感激,于是在心里许下诺言:等我出使列国归来,一定要将这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几个月后,季札完成使命后踏上归途。一到徐国,就直接去找徐国国君,然而,徐国国君不久前已暴病身亡。季札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徐国国君的墓前,三行大礼之后,对着徐国国君的墓说:“徐君,我来晚了,我知道你喜欢这把宝剑,我的使命完成了,可以将这把佩剑送给你了。”说完就郑重地把宝剑挂在墓前松树上。跟在一旁的随从十分不解:“大人,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你把剑送给他,他也看不到,这么做有什么用呢?”季札说:“在离开徐国之前,我已经在心里许下诺言,要将这把剑送给徐君,从那时起,这把剑已经不属于我了。这段时间以来,我只不过是借用,现在是来把剑还给徐君的。”徐君的儿子表示这剑是吴国之宝而不敢接受,季札这时说了一段千古流芳的话:“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于是,季札把剑挂在徐君墓边挥泪而去。“季札挂剑”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讲信义”的代名词,传为千古美谈。

  季札博学多才,精于音律,闻音知政。他出使鲁国时,观赏了鲁国乐工为他演奏的周朝宫廷和各国的礼乐,并作出了恰当而中肯的评论与赞美。季札能辨乐声之正邪兴衰,从音乐中推断时代风貌和地域特色,推断出各诸侯国的政治明暗、民风厚薄、国运盛衰。当他听到《唐》乐时,听出了思接于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感受到了文王之德。当《魏》歌四起时,又感受到了“大而宽、剑而易”的盟主之志和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后人论及季札观乐认为:“之闻歌观乐见舞,发为议论,初由诗风之概论,进而品评诗调,然后上溯其思潮,下究其遗韵,遂蔚为精密之诗史观,开启后人如刘勰、钟嵘、司空图等,评论诗文无数法门,良可宝贵。”季札观乐时对各国音乐的评点,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音乐审美观和音乐发展史,为中国文化史上论及音乐时的“正声”之说提供了审美依据。

  季札晚年住在延陵舜过山(今武进焦溪北),过着耕读隐居生活。公元前484年去世,享年92岁。季札去世10余年后,即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由于季札是春秋时期一位见闻广博、睿智贤明、知礼守法、贤声远播的著名君子,被江南乃至全国的后世吴姓族人尊为开基祖,称延陵吴氏。季札去世后,葬于延陵。据《越绝书·吴地传》记载:“毗陵上湖中冢者,延陵季子冢也,去县七里,上湖通上洲,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吴人为纪念季札,在其墓地建立祀庙。现常州城内红梅公园文笔塔下嘉贤坊两边有一副楹联:“春秋争弑不顾骨肉,孰知季子始终让国”;在人民公园内有季子亭,亭内有石碑,刻有季札像,并新塑大型季札石刻雕像,供后人瞻仰纪念。

友情链接
[学者博客]
[网络工具]
备案号:苏ICP备12040342号-1   版权所有 常州市武进地方文献研究会、武进图书馆  技术支持:武进新闻网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