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金摘编)
季札(?~公元前485年)春秋时代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与江阴历史渊源有关的古代贤人。据《史记》载:寿梦有4子,长子诸樊、次子馀祭、三字馀眜,季札最小。季札明礼仪,有德行,才智过人,颇为吴王寿梦器重。按当时礼仪规定,王位应有嫡长继承,但寿梦想立季札为世子,以便将来继承王位,季札坚决辞谢。后来寿梦病危,嘱咐王位兄弟依次相传,一定要使季札能成为吴国的国君。于是发生了3位兄长相继要把王位让给季札,而季札托辞不从,3次让国的故事。据传今申港东南的舜过山下,就是季札当年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的地方。馀祭(公元前547),封季札于延陵,人称“延陵季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曾屡次向国君提出“戢兵安民、通好上国”的主张,并多次出使晋、鲁、齐、卫、郑等国,广交当世贤士,沟通相互感情。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司马迁称赞他是微而知清浊,宏览博物的君子。季札重信义。一次,他出使北方,途径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很理解徐君的心情,但因自己还得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这件事传为千古美谈。
季札于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逝世,《春秋》载,享年90余岁。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碑铭是“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古篆。字大径尺,体势奇伟,传说是孔子所书。江阴古迹以此为甲,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耸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摘自1992年出版的《江阴市志》卷四十四、人物(上) 1255页)
吴季子墓 在申港镇西南隅的申港中学内。《史记•吴世家》后注有:“延陵季子冢在毗陵县暨阳乡”。《越绝书》云:“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寰宇记》载:“季子墓在晋陵县北70里申浦之西”。上建季子词,塑像祭祀。祠内有相传为孔子所书10个古篆墓碑,碑铭“鸣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世称“十字碑”。抗战初毁于兵燹。拓本高2.26米,宽0.93米。现墓墩高4米,面积2694平方米。
(摘自1992年出版的《江阴志》卷•三十七•文物胜迹 10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