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搜索
首页
HOME
新闻
XINWEN
文库
WENKU
图库
TUKU
  中华延陵季子数据库
ZHONGHUAYANLINGJIZISHUJUKU
 影音
YINGYIN
  武进地方文献
WUJINDIFANGWENXIAN
季札史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当代论文
浅论季札躬耕处在郑陆镇舜过山周边
发布日期:2018-08-05

  我们阅读2018年6月21日常州日报刊发的《邀市民论证季札躬耕吴下里》征文通知,其中要求文章达到“证据充分、说理透彻,论证严谨、逻辑性强,且论证要有可靠真实的证据,如史典、方志、宗谱的可靠证据和实物证据等,并具有排他性、唯一性。”因为要求确实很高,笔者不大敢下笔,但被组稿单位的真诚实干精神所感动,我们三人合作,完成此不能作为论文的拙作,不是想得奖,而是想为研究季札文化作一点微薄贡献。

  我们按照《论语》中(译文)“孔子绝对不存在这四种毛病: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已见,不唯我独尊”精神,尽力以新出版的典籍、地方志、宗谱为据,并于2018年7月23日前往吴下桥、江阴申港季子庙、季子墓等处进行实地考察,下面就“季札躬耕吴下里”七个字,谈三点看法。

  一、季札崇高的历史地位

  季札在新编《二十六史大辞典》的《史记》编中,被称:“姬姓,号延陵季子。吴王寿梦幼子。少而贤,寿梦欲立之,固辞。其后诸兄皆让之,坚不就。志行高洁,通音律,尝出使鲁齐郑卫诸国,以学问人品著闻(卷31)。”在《辞海》856页被称:“亦称公子札。春秋时吴国贵族。吴王诸樊弟,多次推让君位。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南),称“延陵季子”。且又封州来(今安徽凤台),称“延州来季子”,吴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出使鲁国,在欣尝周代传统的音乐诗歌时,加以分析,说明周朝和诸侯的盛衰大势。继游历齐、郑、卫、晋诸国,与晏婴、子产、叔向等人评论时势。(注:应改为常州市武进区东北),笔者综合、补充、纠正近三十年来出版的《武进县志》《常州市志》《江苏省志·人物志》《郑陆镇志》《查家村志》记述季札的内容。似以最新出版的《武进辞典》(114页)中季札条目比较确切。

  该书称:“季札(前576—前485)春秋时政治家、思想家、外交活动家、音乐鉴尝家、中国道德文化开创者,吴地文化的源头、武进人文始祖。勾吴国十九代君王寿梦第四子,生于周简王十年、吴王寿梦十年(公元前576年)四月十八日,姬姓、吴氏、号公子札、吴札、吴季子,因封于延陵,史称“延陵季子”,又因加封于州来,又号“延州来季子”。季札生于礼崩乐坏,诸侯国征战互伐,群雄争霸的春秋后期,而他洁身清行,仰高履尚,竭力倡导和践行守礼、诚信、仁义、贤达,其“三次让国”“出使中原”“请观周乐”“徐墓挂剑”“大义救陈”“躬耕延陵”的事迹,在“春秋三传”和《史记》等数部国史,以及数十部方志、数百部典籍文集汇总传载歌颂,盛赞其“清风足以竦万古之人心;高节可以励千载之愚俗”。

  季札博学多才,通于周礼,精于音律。他出使鲁国请观周礼时,能辨乐声之正邪兴衰,从各国的国风乐曲中正确推断出时代风貌和地域特征,推断出各诸侯国的政治明暗,民风厚薄和国运盛衰,后人论及季札观乐:‘之闻歌观乐见舞,发为议论,进而品评诗调,然而上溯其思潮,下究其遗韵,遂蔚为精密之诗史观,开启后人如刘勰、钟嵘、司空图等,评论诗文无数法门,良可宝贵。’季札观乐阐发的长篇议论和评述,为中国文化史论及音乐史的“正声”之说,提供审美价值的依据。

  萧统在《昭明文选序》中写:《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裒赞成功。吉甫有穆若之谈,季子友至矣之叹。(辞典把“友”错写成“反”,“矣”错写成“笑”。)刘勰在《文化雕龙·乐府》中写:“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司马迁则在《史记·吴泰伯世家》结出仰赞季札,“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辞典把闳错写成宏)后人则评说季札是“中国文艺评论的开山祖”“周(朝)末第一文化大使”,是儒家的先驱。周灵王二十五年、吴王余祭元年(公元前547年),季札封于以今常州地区为中心的延陵,在武进焦溪(注即今属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舜过山下躬耕数十年,周敬王三十五年、吴王夫差十一年(公元前485年)四月十三日92岁时终老于此。相传孔子题“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以祭,古延陵和吴地以及季札出使中原所经地区,先后建有十余座季子祠岁岁致祭,历代帝王、名家撰文赋诗者有数百人之多,“延陵高辑,华夏仰风”!

  然而我们要补充谢达花先生执笔写的《查家村志》和即将出版的《武进典籍》中薛应旂《季札论》的有关论述。指出在唐代时,有独孤及在其《季札论》中首出“季札让国生乱”的语调,这一论调在唐宋间遭到萧定、苏轼、包拯等名家的驳斥,到北宋后期,又有胡安国在他的《春秋传》注疏之作中,以孔子直书季札之名(史称“书名”)之论据,作出“孔子贬责季札”的论说,从而否定季札为一代圣贤的历史地位。出生于明代横林的薛应旂针对《春秋传》注疏的错误论调,写下这篇《季札论》,以孔子曾经赞扬季札“守礼”“合礼”的史实,认证孔子“书名”,是由春秋时“内夏外夷”春秋笔法,吴国为“外国(荆蛮夷狄之国)”的低微地位所决定,并无贬责季札之意,又从学术角度,强调只有对周朝及春秋礼制进行客观、公正研判之人,才能对季札让国之举作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深入分析胡安园等人所以认为孔子“书名”是贬责季札让国生乱的的原因,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系统研究春秋时的社会背景,没有领悟孔子著《春秋》的要旨,薛应旂最后指出“呜呼,如此可以得《春秋》之旨矣,可与论札矣”,我们认为这是常武文献学者近十年来研究季札的主流观点。当然,对季札的评价,至今仍有个别人持独狐及、胡安国的观点,笔者相信只要是一个忠于史实,深入研究,客观分析的学者,也会赞许这一主流观点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从主流而论,季札确实是具有崇高历史地位而最值得纪念的常州第一圣贤。

  二、季札躬耕处在舜过山周边

  最新出版的《查家村志》由张尚金撰的代序一称:“东汉《郡国志》载:季札躬耕处,芙蓉湖西马鞍山下。”经考证此山又名马凹山,为高山(即舜过山)之一峰。今查家湾村,就位于公元前547年(周灵王二十五年,吴王余祭元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于延陵邑的中心(今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舜过山之南麓。相传4000多年前的虞舜东巡曾经过此山,故称舜过山。查家村西的舜河相传为舜帝带领百姓所开,查家湾村及其周边留下舜田、舜井、舜迹桥、舜南村等多处遗迹。

  《郑陆镇志》802页载:“公元前484年阖闾7年(注:上述年份,似有错,公元前484年是吴王夫差十一年,而阖闾七年就是公元前508年),季札居舜山,春日游抵花亭卧化,夜分从空中托梦于守屋人陈福云‘可报四子(侨、代、侯、任)就掩吾于花亭’,四子如言葬之距舜山5里许之今申港季子墓。”墓前有孔子书“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十字碑,季子墓、庙都朝向其生前躬耕分封的舜过山。公元前472年吴国被越所灭,季札(注:越灭吴是前473年)家族成员有的离开吴国,有的隐居山林。唯有其四子一脉则坚守乡土故园,奉祀季子墓庙。后因战乱等因素,徙居上海松江等地。

  据《吴氏宗谱》记载:“至宋代,承事郎吴德一受父老之遣,从上海松江返境内吴下桥,其子孙昌盛发达,世代延绵,环居墓前,构成境内吴氏主干。舜山脚下有庙前,翟家、查家、横沟等6个以吴姓为主自然村(应纠正为行政村或村委),2007年境内有吴姓3937人,占全镇总人口4.7%,为境内第二大姓,这些舜山脚下的吴氏后裔,有的迁徙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或农或商,或官或民,或文或武,乡贤达闻人。”

  2011年出版的《武进志》72页记载:“位于郑陆镇的山有4座:舜过山高115.0米,面积0.89平方公里,由西向东有14米、57.5米、61.3米诸峰拾级而上,现已采石消失,主峰东侧有73.9米、64.4米、87.6米诸峰绵延接壤江阴,相传虞舜巡幸经此得名。牛腿山高78.4米,面积0.17平方公里,舜过山向南支脉,状如牛腿,东属江阴,主峰已为采石所毁。鹤家山高101.4米,面积0.32平方公里,属江阴秦望王(小北山)西余脉,分别有60.3米、100.0米、78.3米、104.4米诸峰线系武进与江阴之界线,主峰已采石殆尽。石堰山(略)。张尚金曾多次实地考察,今查家村及粮庄桥村是舜过山的所在地。

  《郑陆镇志》载,以1956年4月—1957年10月为时限属于当时舜山乡的自然村有横沟上、杜家村、东恒村、杨园里、吴士䈆(新编《武进志》称吴䈆)、张海桥、单熟村、沈家村、衡家湾、后横沟、前马岸、小村庄、戴家村、前陈巷、后陈巷(以上村现属郑陆镇横沟村委);东庄村、陈家村、尹家村、陈大房村、横岸塘、孙公桥(现属郑陆镇舜南村委);查家湾、后帝村、祠堂头、南头村、朱家村、塘家村、谢家村、蟹家村、范家村、蒋家村、中埂岸、王家桥、曹家湾(以上村现属郑陆镇查家村委);粮庄桥、庙基上、张家村、石坝头、沟头上、杨家村、狄家村、姚家村、刘村、小刘村、高家村、小徐家村、魏家村、卜家村、曹家桥、姚荡里、(以上村现属郑陆镇粮庄桥村);庙前、界沟上、山桥头、东巷、西巷、陈家埭、小潘村、塘铁桥、南河桥、徐家村(以上村现属郑陆镇庙前村委);东潘、西潘、蒋家村、李家村、林家村、张家村、汤家村(以上村今属郑陆镇锁石桥村委);吴家村、吴下桥东、吴下桥西、长四房、埂上、巷口头、蒋家、小湾里、白沙里(以上村现属郑陆镇翟家村委)。这原属武进县的舜山乡,今属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的6个村委会78个自然村,笔者认为都属于舜过山周边。

  更广义的讲,今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范围内的舜过山,江阴、常州共有的牛腿山,属江阴秦望山西余脉为常州与江阴分界线的鹤家山,这三座山东北面的江阴申港的自然村也应作为舜山周边。《江阴延陵吴氏宗谱》谱载:“季子封于躬耕地延陵,逝后葬于吴下里北申浦河畔”。《郑陆镇志》记载翟家湾村委长四房村的来历是“吴姓第四房长房建村,故名”。以吴氏宗谱来分析,如没有发现新的文献记载或新挖掘地下文物,笔者认为今翟家湾村的吴姓住地至季札在江阴申港的墓地这一范围的地域,很可能是季札躬耕处的所在地。而郑陆镇查家湾村、粮庄桥村为中心的舜过山周边的地域也可称为延陵季子躬耕处和延陵邑的中心。

  三、延陵季札躬耕处遗址公园可设在翟家湾长四房村周围

  根据我们调查研究,至目前为止,常州、江阴、丹阳、苏州以及全国各地有季札纪念场所35处。其中现存较为突出的有十处:一是江阴申港(常州舜过山东辳)季子祠和季子墓;二是丹阳九里季子庙和十字碑;三是徐州延陵季子挂剑台、挂剑亭;四是苏州“沧浪亭”,祀五百名贤,延陵季子排名第一;五是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吴季子祠(2018年公布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六是郑陆镇季子文化公园;七是常州市红梅公园移建的“嘉贤坊”;八是淹城遗址内的汲水码头和季子亭以及“季子事迹浮雕墙”;九是武进区环太湖艺术城“季子广场”,塑有季子铜像;十是查家村的百草园有季札塑像及季札躬耕地标志。

  2018年7月1日,由张尚金执笔的常州五十位史文学者、学者给市四套班子领导同志的建议书,提出传承季子文化的五点建议之二:建议将郑陆镇的“季子文化公园”办成常州市,乃至全省、国内外最具规模、有气势的季子主题公园,又是类似山东曲阜的孔子研究院那样全国性的季子文化研究中心和博物馆,也是常州【含古常州府(清代以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八县,今分别属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因张家港市由原江阴县及常熟县部分地域组成)、扬州市)。解放初的常州专区辖武进、金坛、溧阳、宜兴、无锡、江阴六县和常州市,隶属苏南行政公署(驻无锡市)。1952年底撤销常州专区。1958年7月5日镇江专区迁来常州市改称常州专区。辖常州、镇江二市和和武进、金坛、溧阳、丹阳、扬中、句容、宜兴、溧水、高淳9县,隶属江苏省。1959年8月13日撤销常州专区仍改称镇江专区,并于9月迁往镇江市。今常州市(含民国时的武进、金坛、溧阳三县)】的历史名人馆,更是海内外吴氏宗亲的祭礼联谊中心。根据最近对吴氏宗谱的研究和前往翟家湾吴下桥的考察,建议将延陵季子躬耕处遗址公园设在翟家湾长四房周围,将郑陆季子文化公园的功能转为以春秋季子文化为引领的常州文化公园及常州历史名人馆,将纪念季札的主题公园建在翟家湾村。

  舜过山周边的一位村委负责人说:“季札文化是共有的,谁也不能独占”。秉承共享,笔者建议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重点,众人出力”的原则,不搞重复建设办好传承季子文化的硬、软件建设。

友情链接
[学者博客]
[网络工具]
备案号:苏ICP备12040342号-1   版权所有 常州市武进地方文献研究会、武进图书馆  技术支持:武进新闻网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