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搜索
首页
HOME
新闻
XINWEN
文库
WENKU
图库
TUKU
  中华延陵季子数据库
ZHONGHUAYANLINGJIZISHUJUKU
 影音
YINGYIN
  武进地方文献
WUJINDIFANGWENXIAN
季札史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当代论文
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探究季札的知名度
发布日期:2013-10-16

  感谢大学同窗、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沈建钢教授的邀约,为我提供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我试图以历史

  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季札这位常州先贤达人作些粗浅的讨论,以就教于诸位大家。所谓历史比较研究,就是

  将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从共时性或者历时性,即从横向或者纵向,进行对比研究,

  以期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季札在春秋时期享有盛誉,从司马迁的《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得以定论。他不仅是具有远见卓识、才华

  盖世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美学家、预言家、文艺评论家,也是至德至贤、至诚至信、至仁至义的

  大圣人,我国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堪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楷模。作为常州的开山始祖,他的高

  风亮节,他的博学多才,他的诚信谦恭,他的聪明睿智,他的待人之道,他的人格魅力,奠定了常州文化

  乃至吴文化的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在常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而努力,迫切需要发

  扬光大包括季札精神在内的优秀地方文化遗产。出于浓浓乡情,我们期望通过研究,使季札的形象和历史

  地位更为崇高,更为厚重,更为光彩,更为突出,因为季札是常州历史文化熠熠发光的名片,是常州的骄

  傲。作为本乡一员,我感谢素昧平生的本家学人徐敏先生,他卧薪尝胆,殚精竭虑,精耕细作,以一本《

  季札——孔子推崇的圣人》,填补了季札生平历史专著的空白,成为集多年季札研究成果于一体的代表作

  。现在的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关于季札的词条表述,基本都采用该书的观点与内容。也感谢对乡土历史文

  化充满热情与激情、富有责任心的张尚金先生,为季札研究事业登高举旗,搭台铺路,奔走呼号,埋头实

  干,成效卓著。他们以及许多人的努力,使季札的知名度有了显著提升,也使季札研究从曾经的散兵游勇

  式,演化为今天有了一丝走向欣欣向荣的气息。

  我们的研究,对季札的历史地位作出了许多描述,挖掘或者编织了不少光环,其中包括本文开头所及季札

  的许多桂冠。这在吴文化及季札影响所及的区域中,在目前还算不上强大的季札研究的圈子中,较为容易

  形成共识,但不少提法要真正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要得到社会包括先秦史专家们

  比较广泛的认可,使季札享有与之相配的知名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见真伪

  ,有比较才能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感人、可敬可亲的延陵季子。

  (二)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

  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在春秋战国这场对人、事及社会的大讨论中,人们不再崇尚“天道”,思

  想空前活跃,或四处游说、或著书立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群星璀璨、百

  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围绕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形成各种不同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

  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他们创立的学派就是“百家”。其中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

  法家。笔者试将季札置身于春秋战国的代表人物群体中,从横向进行一些比对。

  一、同期群英的社会影响力

  与季札同处春秋时代末期最具影响的圣贤,当数孔子和老子,所以,本文主要把季札与他们两位再加孙武

  作对比。四人之中,季札生于公元前576年,最为年长,比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年长5岁,比孔子(

  生于公元前551年)年长25岁,而老子也年长孔子20岁。孙武具体的生卒年月不可考,有说与孔子出生相

  近,也有称生于公元前544年的,大体与他俩是同一时期。从思想源流看,季札应当是继承了周公旦的儒

  学思想。周公旦终身辅国安邦,敬国保民,制礼作乐,建章立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一生最崇敬

  的古代圣人之一。所以,季札与孔子同属于儒学,或者说,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儒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在创立儒家学说时充分汲取了周公旦、季札他们的思想精华。

  孔子的社会影响力当然不同凡响。作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代表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开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诸子百家中,除了兵家、医家等实用学术外,真正流传到后世的只有

  儒道两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

  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内容,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史记•孔子世家》以很大篇幅记述孔子的一生,并盛赞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

  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

  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大意是说,《诗经》上有言道:“像高山一

  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达不到这个境地,但心中总是向往着他。我读了孔子的遗书

  ,向往他的为人。到鲁国去的时候,参观了仲尼的庙堂,以及他遗留下来的车、服、礼器,那些读书的学

  生,都还按时到孔子的旧家来演习礼仪。我一时由衷敬仰,徘徊留恋地不肯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

  贤人也算得多了,活着时都很荣耀,到他一死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仅是一个平民,他的道统家世至今传

  了十几代,学者们都敬仰他。从天子王侯以下,凡是中国研讨六经道艺的人,都依着孔夫子的话作为最高

  的判断标准,真可说是一位圣明到极点的人了!从这里的记载,足见司马迁对孔子敬重之致。

  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追封追谥,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

  师、万世师表。在后世,孔子的儒家思想也对朝鲜、韩国、越南、日本、新加坡、台港澳等东南亚地区文

  化有重大影响,形成了所谓的儒家文化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是孔子、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我们这位“千古圣人”孔子,位

  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而在百位世界历史名人排行榜中,依次为穆罕默德、牛顿、耶稣基督、释伽牟

  尼、孔子,位居第五。孔子还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孔子

  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遍

  及全球的孔子学院方兴未艾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再看老子。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以“黃老之学”而言,

  据称老子与黃帝齐名,黃帝为政治代表,而老子是学术代表。后来,老子被神化为道教的教祖,李唐王朝

  尊老子为皇族祖先,将老子诞生地鹿邑县太清宫尊为祖庙,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老子在古今百位世界历

  史名人排行榜位列第73位。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

  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19世纪初就开始了对《老子》(即《道德经》)的研究,到20世纪的四五

  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

  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是上个世纪国际上知名的汉学家,而他的最大贡献

  是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而为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说

  ,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老子、道家在中

  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他晚年干脆自称是“名誉道

  家”、“十宿道人”。在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兴起的 “老子热”中,《道

  德经》一书被一版再版。2007年的美国,在已有多种英文译本的情况下,一种新版《道德经》译本的出版

  权,又为8个出版商所争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上世纪80年代,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

  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今年5月冰岛女总统携带同性夫人到访我国,此

  “第一夫人”的父亲是个中国迷,在世时就熟读《老子》。这是老子在世界上巨大影响力的一个缩影。

  诸子百家中的兵家创始人孙武,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

  兵家之师。其巨著《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

  之首,被译为英、法、德、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千百年来,日本对《孙子兵法》最

  为推崇,兴起了研读中国兵书之风,《孙子兵法》中的很多名言都成了日本人的口头禅,就连小孩都知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日本学者称孙子是“兵学家、哲学家,且是东方第一流的大文豪”,是“兵圣

  ”、 “兵家之神”、“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今天国内外还有不少人将孙子的军事思想广泛

  运用于治国、外交、经商、管理等许多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还有很多,都是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荀子、庄子、列子、韩非

  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

  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他们都有着不小的社会影响力,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季札“三次让国”、“徐墓挂剑”等德行操守向为历代称颂。孔子赞 “延陵季子,其天民也乎”。司马

  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详细记载季札的事迹,并称颂道:“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

  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南朝宋武帝刘裕作《御制延陵王赞》谓“怀哉高风,无古无今

  ”。宋代奉季札为“嘉贤大帝”,加封“昭德侯”。明朱元璋、清康熙以及历代文人墨客都有褒扬文字传

  世。季札作为儒家思想的先行者,从当时所处地位看,其影响力不容低估。然而,从古今影响力来看,季

  札与当时各学派代表人物不免相形见绌。

  二、同期群英的思想精华

  同期的群英都是思想大师,必然以其思想感染人、影响人并且屹立于世界,传之于后人。思想的精华,常

  常以箴言、名言、警句、格言脍炙人口,熠熠生辉。

  孔子的思想精华博大如海。其名言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道不同,不相为谋。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再如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上善若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治大国,若烹小鲜。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其他诸子,如孙子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韩非子的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孟子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墨子的“节俭则昌,淫佚则亡”,“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庄子的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晏子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衣莫若新,人莫若故”;管子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十

  年树木,百年树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春秋战国群英的许多传世名言,无不闪耀着思想的火花,历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口口相传,如雷贯耳,深

  深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文化之中,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季札的“富贵之于我,如秋风过耳”,也经典,

  但他留下的此类精辟警句极少,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三、同期群英的社会活动

  孔子年轻时一心为官却不得,直到鲁定公九年,时已51岁被任命为中都宰,不久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

  国大治。期间,齐国大夫担心鲁国任用孔子而日趋强大,会危及齐国,建议齐景公派使者,约鲁定公举行

  和好会盟,欲借机行刺定公。孔子未雨稠缪,有勇有谋,有利有节,机智应对,成功化解了危机。齐侯知

  道失礼,回去后就把从鲁国侵夺来的郓、汶阳和龟阴的田还给鲁国,以表歉意。这充分反映了孔子的外交

  才能。可惜好景不长,孔子很快失宠,不得已离开鲁国,以私人身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

  子55岁。孔子说过: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就是说,如果有人用我来掌理国政,一年

  就可以有个样子,三年便有具体成效了。游历期间,足迹所至大多是春秋时期的小国,还常被多国敬而不

  用,有时无处可去,甚至屡屡遇险,所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主张也没能实现。孔子到郑国去,和

  弟子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口。郑国有人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有一个人……一

  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只丧家之狗。” 子贡见面把这些话据实告诉孔子,孔子自嘲地笑着说:“一个

  人的状貌如何,那是不重要的;倒是他说我像只丧家之狗,那可真是啊!”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

  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他一生从事传道、授

  业、解惑。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

  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范。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

  ,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弟子多达三千,其中有七

  十二贤士,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于前公元前479年去世,时年73岁。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老子修道德,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故其社会活动可能

  较少。公元前551年任周朝的守藏史,前535年因受权贵排挤被免职,出游鲁国。据《礼记》记载,老子在

  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年轻的孔子助葬,并问礼于老子。5年后老子被召回官复原职。前526年,孔子

  适周观光,又拜访过老子。前516年,老子再次失去职位,去往秦国。前501年,孔子南至老子故里沛地,

  再向老子问学。前485年,87岁高龄的老子出关赴秦讲学,途中被函谷关令尹喜挽留,写就五千字《道德

  经》传世。据传老子在前472年百岁时在秦国去世,《庄子》记载,有朋友、弟子前去凭吊。

  孙武,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吴王与孙武讨论晋国政事,孙武论述晋国六卿兴亡的

  一番话,就像给吴王献上治国安民的良策。吴王听后深受启发,高兴地说:“将军论说得很好。寡人明白

  了,君王治国的正道,就是要爱惜民力,不失人心。”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制定了以破

  楚为首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并实施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与楚

  争雄的主动权。他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3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

  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公元前503年,孙武见阖闾日益专横,生活糜烂,沉溺

  于酒色,不纳臣谏,遂以回国探亲为由,隐遁山林,从此史无所记。有人说他回到了齐国,与家人团聚,

  共享天伦之乐。有人说他功成身隐,以尽天年而终,终年75岁,即公元前470年,终于吴国姑苏,但都是

  传说,无史可考。

  季札的社会活动经历十分丰富,尤其三次让国、出访中原、观乐议政、徐墓挂剑、延陵归耕、大义救陈,

  都足以流芳千古,一点也不比孔子或老子差,有些方面还明显强出一头。从现有史料看,季札于公元前

  547年封于延陵,其后不久就奉旨出访。在他几个兄长当政期间,几乎都在国外度过,侄儿、侄孙当政之

  时,他或者在国外,或者在自己的封地。与孔子周游历国不同,他出国是以吴国使者的身份,听命于多个

  吴王,跨越数十年,从事于外交活动,前后多次出国且其中不乏强国。最早一次在他获封延陵的第四年即

  公元前544年,从延陵出发,途经徐国,出使鲁、齐、郑、卫、晋五国,同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产及鲁

  、卫、晋等国的重要政治家会晤,评议政事,研判时势,交友助人,切磋学问,使中原国家了解并通好吴

  国,直至晚年以92岁高龄奉旨救陈退兵,都显示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这方面的丰富经历是孔子无可比拟

  的。老子在这方面则基本是空白。季札在鲁国欣赏了周代的经典音乐、诗歌、舞蹈,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

  背景,一一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评价,显示出文艺评论的高超才华和对政事的远见卓识。在这方面,孔子更

  像是季札的后来者。

  季札以其十分活跃而且漫长的政事经历和历史贡献,引来司马迁的慧眼而在《史记》中留下宝贵一席,足

  见其在当时非凡的社会地位。然而,他的事迹在以后的2000多年的岁月里,在全国或者国际的范围内,比

  之春秋战国群英来说,却要沉寂得多。

  四、同期群英的历史遗存

  我以为,历史遗存主要指历史文献文字记载、文物古迹遗址两个方面,是春秋战国群英们赖以传世的基础

  ,也是我们研究古人的依据。当然,不排除一些民间传说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的遗存是同期群英之中最为夺目的。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

  《春秋》。《史记》对孔子的记载十分详尽,其身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

  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曲阜孔庙、孔林、

  孔府(简称“三孔”)作为孔子及其家族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在中国古代祠庙、陵墓、官府建筑门类中以

  其体制完备、布局严整、保存完好以及特有的纪念意义而占有特殊地位,其建筑规划合理,疏密有序,金

  碧辉煌,气势宏伟。1961年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老子、孙子留下的最大历史文化遗产就是《道德经》、《孙子兵法》。司马迁记载他们的内容也相对较少

  。其他群英都有各自的代表作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黄帝四经》,墨家的《

  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名家的《公孙龙子》,记载纵横家事迹的《战国策》等。现存有关的名人古

  迹,大多是后代甚至当代人之所为,起到的是纪念伟人、弘扬传统、促进旅游和地方文化建设的作用。

  季札留下的历史遗存,除去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以外,就更少了。有关文物古迹,影响大的也不多。

  而更遗憾的,是没有著作传世。如果他有,应该会在《史记》及其他典籍中留下一页的。没有著作,其思

  想方面的精华无法体现,也就很难流传。

  延陵季子,以其淡泊明志、谦恭循礼、诚信博爱、生死为国、睿智博学,兼具仁义礼智信的高贵品德与操

  守,成为名副其实的圣人,而为千古传扬,世所公认,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然而,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对

  比和分析可以看出,他应当享有的知名度不如同期一些群英,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尤其与孔子、老子对

  比更为明显。我们为此感到遗憾。提出 “南季北孔”或“季札与孔子齐名”之说,如果仅限于春秋时期

  儒学内部、儒家思想还在创立之际,季札作为儒学先驱之一,可说是名至实归的。此后孔子的儒家学说形

  成体系,再到战国时期,孟子又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最有知名度的儒家宗

  师,并获得了“亚圣”的称号,才有孔孟齐名、也才有“孔孟之道”。放在这个阶段里比较,即便是儒家

  内部,季札要与孔子齐名也难了。更不用说,放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群英之中,不仅看当时,还看古今

  中外,季札的知名度在客观上还是逊人一筹。虽然这与我们的愿望不合,却只能加以正视。

  大贤大圣的延陵季子本该有属于他的更大的影响力、更广的知名度,其崇高地位与其当今所享有的知名度

  很不匹配。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我们应当有所作为。这就是笔者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出发点。

  (三)

  无论从季札应当享有的历史地位来看,还是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需要来看,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研究

  季札,传播其精神美德,弘扬其高风亮节,扩大其知名度,使这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发光发热。窃以为

  ,有赖于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其一,致力于资料的挖掘、筛选、鉴别、研究及其积累。上古史的资料匮乏,即便找出些许,也常会互相

  抵牾,给后人的研究带来难度。我们研究季札,要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史料去芜取菁、去伪

  存真,并且不断扩大成果,取得新的进展。这就需要有比较可靠的证据。

  比如,有同仁大胆提出季札是孔子的老师,我找了一些相关史料,却仍然不敢苟同。孔子学无常师,谁有

  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里的“我师”,

  与正式称之谓“孔子的老师”,还是有区别的。试以反映老子与孔子间交往的史料来作对比。《史记•孔

  子世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都有孔子向老子问礼求道的记载。《庄子》中记述达9条之多,其中《

  天道篇》、《天运篇》、《田方子篇》记述问礼会见情况,《天地篇》、《知北游篇》详述了对话,读来

  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此外,还见于《吕氏春秋》2次,《礼记•曾子问》4次以及《孔子家语》中。由于

  所载篇幅很大,这里仅引述几段孔子的话加以说明。他对弟子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

  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当时他听了老子的几段赠言,一一回应说:“弟

  子一定谨记在心!”“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

  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回到鲁国,他对弟子们说:“鸟,我知它能飞;鱼

  ,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

  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

  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如此详实的史料,又有诸多不同学派的典籍互为印证,不

  能不说这是有力的证明:孔子曾经向老子学习。何况孔子还一口一个“弟子”,承认老子“真吾师也”。

  即便如此,历代史家一般只称老子是孔子所师事的圣贤,与孔子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有关老子的专题

  研究或人物介绍中,一般没有“老子是孔子的老师”这个正式头衔。相比之下,我们凭手头这点弱弱的史

  料,要把季札封为孔子的老师,底气明显不足。更不用说,孔子所作《春秋》,对季札惜墨如金只作6个

  字的记述:“吴子使札来聘”,在赞赏太伯的“前三让”时说:“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

  而称焉。”却对季札的“后三让”未置一辞。后来季札大义救陈,《春秋》只记“吴救陈”三字而没提季

  札。季札的观乐议政等其他事迹也全然不见。这与司马迁写季札形成鲜明对比。如果季札真是孔子的老师

  ,《春秋》作如此处理,于公于私都似乎不当。尽管我们找到了孔子高度赞扬季札的话,也找到了孔子向

  季札问礼的事,还有相传孔子为季札去世写下的十字碑,说明他们之间有友谊、有交往,在思想体系上也

  是一致的,但确定为正式的师生关系,还需要努力奋斗,挖掘更多的史料,以便水到渠成。同时,在证据

  尚且不足的情况下存疑。如孔子向季札问礼,就说是问礼,而暂时不作师生关系来表述,我想也会是作为

  谦谦君子的季札本人所希望的。

  总之,我们所作的研究,要做到力求科学,力求真实。不神化,不矮化;不拔高,不贬损;不拖拉,不浮

  躁;不轻易肯定,也不随便否定;敢于标新立异,但不哗众取宠;立足于追求真理,不一味追求发表。比

  如质疑季札获封延陵的时间,这关系到常州有文字记载历史的开端,是一件大事,世世代代的史籍和方志

  均有记载,证据充足确凿。如有新的发现,可以争鸣,但是需要慎重行事,在证据不是很铁的情况下可以

  存疑,却不要轻易否定或肯定。冯士彥先生说得好:“我们研究季札,绝对不要炮制假季札。”我们身负

  此任,担子不轻,惟有实事求是,孜孜以求,严谨治学,方为上策。

  其二,壮大研究队伍,提倡百家争鸣。现在研究孔子、老子等人物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研究队伍也遍

  及世界。我们对季札的研究,也许是开了个好头,但还远远称不上繁荣。如果目前这支队伍稳定住,并且

  能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壮大,就能迎来新的局面。虽然我们占有史料的条件有限,但也不能坐等有了绝

  对准确的史料再行动。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民主探讨的空气,求真务实的作风。要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

  ,提倡百家争鸣,鼓励各种观点的表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要定于一尊,不要只有一个声音。这样

  ,我们的研究才能有生气,有成就,有发展。像孔子这样的伟人,古往今来也不乏各种负面评价,“五四

  时期”还亮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历史上如独孤及等人,也曾对季札 “三让”有非议(虽然我们

  并不认同)。不同的声音有助于开拓思路,深化研究,提高认识,接近科学。所以在此说明一下,本文对

  有些提法的研究,只是个人观点,并不妨碍我对研究者的尊敬。我仍然欣赏他们不断求索敢于亮出自己观

  点的精神。

  其三,弘扬季札的优良品德,传播伟人的思想精华。既然季札是常州的人文始祖,我们就要努力地学习他

  ,纪念他,传播他,歌颂他,就要建设和保护一些必要的文物古迹,就要用多种形式弘扬他的诚信精神,

  倡导他的谦让美德,普及他的忠义贤良,扩大他的社会认知度,让季札精神融入常州精神之中,让季子文

  化在常州代代相传。创造条件建立季札纪念馆,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围绕传播季札,各类活动要有声势,

  建设保护要有魄力,方方面面都要尽力。总之,要让常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季札为光荣,以季札为

  榜样,在铸就当代常州的优秀地方文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能让季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那就更是

  常州的荣耀了。

友情链接
[学者博客]
[网络工具]
备案号:苏ICP备12040342号-1   版权所有 常州市武进地方文献研究会、武进图书馆  技术支持:武进新闻网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2256